Search

  • Share this:

https://talk.ltn.com.tw/article/breakingnews/3237679

戰後台灣的農業改革以生產端的改革為主,最知名的政策就是「375減租」與「耕者有其田」,在當時生產規模小,運輸不便,農產品交易以都市外圍的小型批發市場為主,而批發市場是由民間形成,自行管理。

能管理龍蛇雜處的批發市場的人,背景與手腕自然不簡單。批發市場多是由鄉紳或擁有龐大勢力的地方權力份子(地方黑道勢力)所掌控,加上資訊不公開、不對稱,就容易形成菜霸、肉霸的結構,造成民怨。

當年又是如何處理菜霸肉霸的問題呢?


Tags:

About author
專長為油品精煉、肥料、農產運銷實務、GAP輔導、食品研發等。接任何與上列主題相關的寫作與演講及通告,意者可以私訊。
這是一個介紹食品安全、油脂、農業的粉絲團 業配請聯絡[email protected] 或直接於粉絲團傳訊,謝謝。
View all posts